首页 / 资讯 / 正文

地矿院校艺术课程作业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实践策略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4-11-25

  ◎  陈华文 宋梓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矿行业对于具备艺术素养和专业创作设计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地矿院校开设艺术类学科专业,旨在地矿领域培养具备扎实艺术功底的复合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开展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创作与设计,成为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地矿院校艺术类课程教学中,教师过于聚焦作业层面,引导学生创作精品的意识不强。从学科建设、地矿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角度出发,地矿院校迫切需要改变这一现状,引导学生实现从课程作业向艺术作品的有效转化,为人才培养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

  长江之源 山河网络工作室 供图

  艺术类专业课程作业和作品的区别

  一是目的不同。艺术创作与设计类课程作业,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例如,在视觉叙事类课程中,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通常是让学生运用原理构思作业草图。教师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调整教学进度和授课形式。而艺术创作与设计类作品更多的是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还展现了学生的个人风格和专业素养。

  二是要求不同。作业通常有比较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完成时间一般比较短,往往是在一个章节学习结束后的几天内提交。而作品要求相对更灵活,更注重创意和质量。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来说,虽然也遵循基本的艺术原则,但在表现形式、材料运用等方面,给予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再则,作品的创作周期通常较长,比如一部绘本作品,几十上百张的画稿,需要学生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作品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调研、构思、制作和完善。

  三是评价不同。艺术创作与设计类课程作业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考察学生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业的评分相对较为客观,一般根据作业的规范性、步骤的完整性等来打分。而艺术创作与设计类课程作品,评价更多的是综合考量其创新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等因素。例如对于一部绘本作品,评价者会关注视觉叙事的完整性、思想性,以及表现形式的新颖性等。艺术与设计作品的评价相对主观,不同的评价者因个人的审美偏好、价值立场等,会给出不同的评价。

  作品创作与设计面向地矿行业的必要性

  一是锤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大学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作品创作与设计意识,已然成为深度学习的内在要求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相较于单纯完成作业,作品创作与设计过程要求学生全方位调动所学专业知识,切实锻炼专业技能。

  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当学生着手构思和设计绿色矿山文化景观时,需要综合考量诸多因素。不仅要深入了解矿山的具体种类、开采历史、所处地理区域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基础信息,还要精准把握矿业与人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这样的设计工作绝非简单地绘制一张景观草图,而是需要严谨地开展设计调研,精心绘制草图后,运用专业软件在电脑上呈现最终的设计效果。整个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全面且深入地考查学生的专业水平。

  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鼓励学生开展作品创作与设计时,应积极引导他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充分发挥青年人的想象力,尝试将不同的元素、风格进行巧妙融合,催生别具一格、有创意的作品。例如,在指导学生围绕矿山资源综合利用进行绘本创作时,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总体状况,熟悉矿山强化环境保护所采取的各项举措;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认真学习中国传统连环画的表现技法,并熟练掌握电脑手绘,将传统表现手法与软件处理技术有机融合。如此一来,其所创作的绘本便能彰显出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是增加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艺术类专业学生若能具备扎实的作品创作与设计能力,且拥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作品,无疑将在未来职场占据一席之地。地矿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对于环境设计、新媒体设计、动画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人才有着持续且旺盛的需求。学生凭借丰富的创作与设计经历,在求职中往往更受应聘单位的青睐。现阶段,许多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设计都需要团队成员协作完成,像绘本、动画、交互设计等作品均是如此,仅凭个人力量很难完成整个创作任务。学生参与到各类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设计项目中,能有效培养职场综合素养。

  面向地矿行业作品创作与设计的要求

  一是树立创作与设计的正确观念。艺术与设计皆源于生活,学生进行作品创作与设计更应扎根生活。山川河流、原野森林、矿产资源以及地质工作者群体等,无一不是他们创作与设计的优质素材。作品的创作与设计要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紧密围绕地矿行业进行构思与创作,充分运用文学、美术、音乐、影视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生动讲述地质找矿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的精彩故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地矿事业的情怀。

  与此同时,学生进行作品创作与设计要追求真善美。所谓 “真”,就是要确保作品真实、客观地呈现自然世界的本质特征,杜绝矫情、做作的表现手法;“善” 则要求作品传递正能量,给受众带来温暖与力量,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美” 意味着作品要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使受众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二是明确创作与设计的鲜明主题。鲜明的主题无疑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一个明确且独特的主题,能让作品在众多创作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目光。聚焦地矿行业开展艺术作品创作与设计时,可供选择的主题颇为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例如,笔者在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讲授《叙事与故事板设计》课程期间,鼓励学生创作长篇绘本《你好,长江》。在创作初始阶段,便明确了“新时代长江生态大保护”这一主题,并且绘本专门描绘了地质工作在长江大保护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是得益于这一清晰明确的主题引领,学生的创作才能始终紧扣主题,避免“跑题”“偏题”。

  当前,部分学生在进行艺术作品创作与设计时,往往过度追求艺术效果的光鲜亮丽,却忽视了主题的重要性,致使主题模糊不清。事实上,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主题就如同 “牛鼻子”,会牢牢牵引着创作的最终走向,并也决定着作品价值。

  三是把握创作与设计的主要内容。地矿院校学生艺术作品创作与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当聚焦于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地矿典型集体和人物故事、绿色矿山建设、地质公园建设、生态环境修复、地质灾害治理等与地矿行业紧密相关的领域。为了使创作的内容更具时代的深度与厚度,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地矿工作一线,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全面了解地矿工作群体日常真实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将自己融入地矿行业,生活体验得越深入,感悟就越深刻,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越发丰满充盈。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创作绘本《情系山河》时,带领学生前往云南省施甸县,深入了解专家学者在野外开展化石调查的实际情况。专家学者们头顶烈日、满头大汗在大山里艰难跋涉,这些生动的画面深深触动了学生,并成了极具感染力的素材,为绘本增色。

  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围绕地矿行业开展作品创作与设计时,还应当引导学生赏析优秀的文学、美术、音乐、影视和设计作品,为创作与设计提供借鉴。像歌曲《勘探队员之歌》、报告文学《地质之光》、电影《年青的一代》、连环画《一个女勘探队员》等作品,在地矿行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便在新时代的地矿故事创作中,依然蕴含着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闪光点。

  四是倾注创作与设计的真情实感。优秀的现实主义风格艺术作品,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就是深深地感染人、激励人,使受众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要想达到这样理想的艺术效果,在作品的创作与设计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融入真情实感,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在面向地矿行业的创作与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大爱情怀,将真挚的情感巧妙地植入到作品当中。地矿行业有很多人常年默默坚守岗位,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无私奉献,故事令人动容。学生在进行叙事类艺术作品创作时,只有带着真情实感去细致刻画地质工作者的形象、行为以及语言,才能使作品真实可信。

  同样,在进行视觉类艺术作品创作与设计时,学生全身心投入塑造地质工作者的形象,便能更加精准地捕捉到他们的神态和气质。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创作绘本《大地征程》时,要求学生对生态修复专家进行深入访谈,并亲身前往生态修复现场,感受专家们持之以恒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奉献精神。学生们深受感染,在后续的绘本创作过程中,这种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得以体现,使得整个绘本从形式到内容更具艺术感染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宣传部;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类课程学生作业向作品转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24082)的阶段性成果】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