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改葱茏色
青山不改葱茏色
——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中心绿色勘查工作侧记
◎ 王 楠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近日,在吉林省蛟河市二上屯地区,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基础地质调查室的成员们正开展着一场地质勘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之旅。
从人工绿色槽探到“一基多孔”钻探施工,从“小角度以钻代槽”到环保型泥浆及废固液无害化处理……每一次探索,都积极践行绿色勘查理念,力求在矿产勘查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这场保绿、添绿的持久战中,牡丹江中心通过不懈努力,走在了绿色勘查的前列。
野外采样
思想引领,让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牡丹江中心基础地质调查室驻地,“爱护森林环境,守护绿色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文明绿色勘查”等醒目的标语横幅随处可见,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地质工作人员切实肩负起绿色勘查的重任。
为节省时间、降低成本,传统的槽探施工多借助挖掘机进行,这种施工方式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极大,且难以恢复。自开展绿色勘查以来,牡丹江中心转变工作思路,变机械施工为人工挖掘。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将挖出的草皮、腐殖土等分层装袋、单独堆放。采样分析工作结束后,及时将探槽逆序回填并压实,最大程度上减少施工对地表植物、土壤的破坏和扰动。
“虽然施工成本涨了,但生态成本降了。”谈到为什么即便提高投入也要将槽探施工变机械为人工时,牡丹江中心相关项目负责人王存柱表示,这笔钱花得有意义,因为不光要算勘查成本的“小账”,也要算生态保护的“大账”。
“在全力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实效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绿色勘查工作的人必须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一定要协调好绿色发展与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之间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找矿是无法长远的,唯有发展和安全同步推进,方能行稳致远。”牡丹江中心总工程师赵院冬说。
创新驱动,让绿色动能澎湃不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适应绿色勘查新要求,牡丹江中心结合森林覆盖区野外工作实际需求,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引进了模块化岩心钻机。与体型笨重且搬迁困难的传统钻机相比,模块化钻机轻量、便携,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设备进场需占地修路,而新型模块化钻机可先拆卸再组装,能有效减小设备进场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牡丹江中心工程勘查室负责人邹常伟介绍说。
这只是牡丹江中心开展绿色勘查的一个缩影。除了引进模块化钻机,该中心还开展了“一基多孔”定向钻探、“小角度钻”“薄壁钢索取心”等技术实践。相较于传统的钻探方法,“一基多孔”定向钻探技术能够减少机台占地面积和搬迁次数,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而小角度钻探可代替槽探,用于深覆盖区和槽探无法施工地段的异常查证,不仅对周围环境扰动小,且能有效解决地表矿体的深部延伸问题和近直立矿体的深部矿体控制问题;相较传统双管双动、单管单动取心工艺,钢索取心工艺的取心效率提高了30倍以上。相较水压式绳索取心工艺,成员们采取的钢索取心能极大提高岩心内管提取和推送成功率,节约地表水资源。
和谐共生,让绿色成果惠及万家
开展绿色勘查,不仅仅是行业内的技术革新与方法创新,其终极目标是为人民造福、让群众满意。
牡丹江中心开展的吉林夹皮沟-海沟金矿重点调查区调查评价项目,施工区位于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二道河子上屯东北,地处农林交错带。自开展绿色勘查以来,地质调查人员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要求开展工作,施工结束后对占用土地及时科学复原,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前几天到去年开展槽探施工的地方去看看,结果找不着地方了,放眼望去,都是葱郁的林草,这说明我们开展的生态恢复工作效果非常好。”王存柱说。“今天上山路过一片菇娘地,采菇娘的大爷非要送我一袋子菇娘,说我们工作辛苦,要送一些给我们吃。”相关项目负责人刘长纯满脸欣喜地补充道。
在不干扰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牡丹江中心基础调查室的技术人员穿梭于深山野岭、幽谷密林,运用绿色勘查技术,在吉林省蛟河市二上屯地区成功发现金矿点4处、铌矿化点4处,取得找矿新突破。“虽然绿色勘查对我们的工作要求更高了,但我们的工作热情丝毫未减。团队成员都深知,项目经费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绝不能辜负国家的信任。”王存柱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方向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牡丹江中心将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久久为功恒发力”的坚持,“抓铁有痕见实效”的决心,奏响新时代绿色勘查工作的华美乐章。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