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矿院校特色优势,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 隋明成 刘妍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学习型社会强调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社会成员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目前,地矿院校在地质、矿业等相关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学科底蕴、专业人才以及教学科研资源。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地矿院校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勇于担当作为。对此,笔者有四个方面的思考。
开展方式多样的学习培训
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地矿院校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根据不同类型地矿企业、单位以及地质工作者的需求,开发定制化的培训课程。针对矿山企业的一线地质工作者,要设计以安全生产、新型开采设备操作、矿山智能化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课程。针对地质勘查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要重点进行地质勘查新技术、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方法、地质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培训。通过个性化的课程设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新时代地质工作者业务能力提升的需求。
二是进行方式多样的培训。地矿院校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充分用好各类网络平台,开发网络课程、录制教学视频等,方便地质工作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此外,地矿院校继续教育部门,要组织师资力量,在校内校外定期组织线下集中授课、实践操作指导、学习案例研讨等,加强与广大地质工作者互动交流,及时解决这一群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难题。例如,开设线上“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课程,地质工作者可以自行安排时间观看视频,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定期参加线下的实地考察,深入掌握地质灾害的识别、监测与防治方法。
三是对培训质量进行跟踪反馈。地矿院校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其继续教育部门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从培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水平、学习效果等多方面进行全链条质量监控。培训学习结束之后,要进行学习效果的跟踪调查,了解参训人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成效,并收集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培训课程的设置和改进授课方法,持续提升培训质量。
地质工作者正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培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供图
推进地矿教育资源共享共用
一是开放数字化教学资源。地矿院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要将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资料、地矿类专业讲座视频等数字化资源予以整合,通过学校网站、网络平台等渠道,向社会大众进行开放。比如,将地矿类专业的精品课程视频、矿物实验操作演示视频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习者线上学习。同时,地矿院校继续教育部门,要设置在线答疑、学习交流社区等功能,方便学习者与教师、其他学习者之间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果,降低学习者获取地矿专业知识的成本。
二是共享图书文献资源。地矿院校的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地矿专业图书、报刊以及中外文献数据库等资源。地矿院校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要与地矿行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展图书文献互借,让更多学习者能够阅读到更多的文献资源,拓宽知识学习的渠道。另外,地矿院校还可以将部分电子资源向社会进行有序开放,比如提供地矿数据库检索服务,方便学习者进行地矿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阅读。
三是共用实践教学场地与设备。地矿院校在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需求的基础上,要有计划地向社会开放部分实践教学场地,例如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并进行相应的设备仪器使用培训,若地矿爱好者团体有意愿开展岩石标本、化石标本的制作,可以申请使用地矿院校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在老师的指导下规范开展操作。这样既能提高实践教学场地与设备的利用率,又能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条件保障。
拓展地矿科普的广度深度
一是搭建地矿科普传播平台。地矿院校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要充分释放地质博物馆、地质标本陈列馆、地矿类实验室等资源,打造地矿科普传播的特色平台。同时,地矿院校要完善地矿科普传播平台的展陈内容,通过地矿实物标本、模型、声光电多媒体展示等,形象再现地球的地质演化、矿物种类、自然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等相关内容。此外,地矿院校要配备专业的讲解人员,为学习者提供通俗易懂的解说服务,让学习者近距离认识地矿,激发探索地矿的奥秘。
二是促进地矿科普走向社会。地矿院校要组织师生定期走进街道、社区、农村、中小学,开展地矿科普传播。例如,举办“地矿知识”“地球的历史”“迷人的矿物”“珍稀的宝玉石”等讲座,用社会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话语,向不同年龄段的社会公众普及地矿常识。此外,地矿院校还应组织大学生,开展地矿科普实验、地矿知识趣味竞答等互动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增强对地矿科普的参与兴趣,不断撒播地矿知识的种子。
三是拓展新媒体科普传播空间。地矿院校要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微视频、小红书等,发布地矿科普推文、微视频和动画。当前,网络微视频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地矿院校继续教育部门,要主动抢占微视频传播的“风口”,在地矿科普微视频创作方面下功夫,邀请地矿类专业的专家教授,讲好地矿科普故事。此外,地矿院校还要积极在师生中培育地矿科普“网红”,对于运用新媒体开展地矿科普传播效果好、又有工作热情的师生,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支持,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倾力奉献知识和智慧。
营造社区学习的浓厚氛围
一是协助建立社区学习中心。当前,很多地方开展社区学习中心的建设,而学习中心的建设经常面对各种挑战。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地矿院校要有担当意识,主动与周边社区进行合作,协助建立学习中心。在此过程中,地矿院校要选派专业教师和师生志愿者,定期到社区开展地矿知识宣讲和技能培训。学习中心建设不能“大水漫灌”,要“精准滴管”,要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职业、兴趣等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比如,针对老年群体开展地质旅游知识讲座,帮助这一群体更好地了解各地的地质文化景观。
二是组织社区地矿体验活动。地矿院校联合社区组织开展各类地矿体验活动,如社区地质考察、矿石标本采集等。地矿院校要组织专家教授和大学生志愿者,带领社区居民走进大自然,实地观察地质现象、寻找矿石标本,让居民在地矿体验中了解地球,同时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社区邻里之间的温情。例如,地矿院校可在双休日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地质体验活动,邀请专家教授和志愿者到现场讲解地质地貌、山川河流的形成和变迁等,增强居民对美丽中国建设更深层次的认知。
三是助力社区建设地矿文化。地矿院校在地矿文化方面具有深厚积淀,这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无形“资产”,要善于盘活、用好这一资产。地矿院校要助力社区挖掘地矿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矿特色的文化形象。比如,地矿院校要助力社区利用各种岩石建设文化景观、打造地矿主题雕塑等。此外,地矿院校要走进地矿行业居民社区,收集整理地矿历史资料,编写地矿文化故事,让社区居民了解地矿行业的发展历程,传承地矿文化精神,从文化层面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进而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