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中国地质调查野外保障基地
◎ 张泽屿 周强 周野 魏猛 许林河 黄承伟 周方园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作出加快构建野外综合保障体系的总体部署,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基本定位,锚定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三步走”“三级跳”目标任务,综合利用全局土地房屋、专业力量和其他野外条件保障资源,在全国分区部署建设野外综合保障基地,形成全局野外条件保障“大联勤”格局,为全局以及全国地质工作者开展野外工作提供综合服务保障。中国地质调查局装备部和指挥中心坚决贯彻落实局党组指示要求,立足为野外工作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宗旨,指导6个建设单位精心谋划、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该成果主要完成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主要完成人为张泽屿、周强、周野、周方圆、陈大波、胡华山、马卫、金林、毛康、李超、蒋钦、李俊东、昝昊、汤敏。
一是坚持高位统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和指挥中心党委高度重视野外综合保障基地建设,将7个保障基地建设列为年度“两重”工作统筹推进。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装备部和指挥中心的指导推动下,6个建设单位利用自有空余房屋改造等形式,高标准建设拉萨、西宁、乌鲁木齐等7个野外综合保障基地;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等形式建成双湖、格尔木、喀什、漠河、哈达门沟等19个野外保障工作站;在西部艰险边远、难以依托社会化保障的地区,利用集装箱、宿营车、综合保障车等建成大红柳滩、唢呐湖、大浪滩等7个移动式野外营地,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建了“基地-工作站-营地”三级保障格局;坚持集约节约、共建共享原则,综合利用现有土地房屋、专业力量和其他野外条件保障资源,成功实现了“交通运输、营地和生活医疗、安全培训和监管、岩心等实物地质资料存储、装备物资寄存、中转休整、协助项目组开展对外业务联络”7项保障功能,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野外综合保障基地群。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模式不断优化。野外综合保障基地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现代化野外条件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集车辆和装备保障、营地和生活医疗保障、资料存放、安全培训、对外联络等功能于一体,是广大地质工作者野外科研、学习、生活的根据地,更是野外地质调查的大本营。为全面、科学、高效用好保障基地,给野外一线工作者提供顺畅、优质的服务保障,中国地质调查局装备部牵头编制全局地质调查工作野外条件保障的行动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条件保障建设规划》,发布《野外营地建设要求》《野外安全防护装备配备要求》《野外作业服装配备要求》等3项局标,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康舒适的野外生活保障体系,引领全国地质调查行业构建科学规范的现代化野外调查和保障体系。指挥中心牵头编撰《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食宿保障标准》《“三站式”野外综合保障基地建设与运营标准》《野外综合保障基地野外作业车辆保障技术标准》,从食宿保障、基地建设保障以及车辆保障3个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促进野外保障标准要求更加明确,职责分工更加清晰,服务保障更加精准,为各保障基地建设运行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是主动担当作为,保障任务圆满完成。2024年,按照“边建设、边保障”的整体思路,在全面启动7个野外综合保障基地建设的同时,立足现有条件,主动靠前开展保障业务,边建边用边完善边总结经验。2025年以来,交通运输保障方面,7个保障基地检修和维护保养越野车、综合保障车、宿营车等自有车辆188台,新购高性能越野车32台,通过招标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44家租车公司的选定工作,累计为保障区域内的30余家工作单位提供了车辆保障服务;安全监管和培训方面,累计为494个项目组、3236人次提供了安全考核等安全监管培训服务,分别与保障区域内的项目组建立了联络沟通渠道并提供安全保障服务,邀请专家围绕野外应急救援、消防火灾防范、地质灾害辨识与逃生、道路交通安全等内容为部分项目组进行了专题授课辅导;中转修整服务和食宿保障方面,累计保障23600余人次的食宿办公等中转调整,成功处置陷车、失联、高原病救治等事故隐患40余起、营救200余人;营地和生活医疗方面,与保障区域内的相关医院主动对接,建立常态联络机制,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另外,各保障基地在对外业务联络、岩心等实物资料存储、装备物资寄存服务等方面积极与项目组对接需求,按需开展相关保障工作,受到野外工作组一致好评,1年来共收到项目组感谢信13封、锦旗3面,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的多次表扬,认为此项工作开启了局和指挥中心大规模野外作业综合保障的先河,吹响了全局地质工作野外现代化的号角,具有里程碑意义。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