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 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助推西南岩溶区乡村振兴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实施的“古生物化石与地质遗迹调查”工程下的二级项目。本项目是开展不同类型地质遗迹立典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巩固拓展西南岩溶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示范意义。
一是完成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补充调查,提升了区域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水平。通过已有资料系统整理分析与二次开发,提炼西南岩溶区典型碳酸盐岩地质遗迹632个;结合野外补充调查,核定新增碳酸盐岩地质遗迹250处,合计882处;编制西南岩溶区(1幅,1∶200万)、各分省碳酸盐岩地质遗迹分布图(8幅,1∶50万)及说明书,建立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数据库(集),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大区域碳酸盐岩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分布特点、发育特征、背景条件和保护利用状况;以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为基础,组织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景观资源图集(内部稿)》。 调查数据显示,西南岩溶区重要碳酸盐岩地质遗迹包含岩土体地貌类570处、水体地貌类196处、构造地貌类116 处;评定世界级碳酸盐岩地质遗迹44处、国家级194处、省级575 处、省级以下69处。
二是共完成6处重点调查区1∶5万地质遗迹详细调查与评价1050平方千米,编制重点调查区地质遗迹详细调查与评价报告。在西南沿边的广西大新-靖西黑水河流域、那坡天坑群、云南麻栗坡老山地区,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典型地区,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东兰县武篆镇、南丹大厂地下河,以及广西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地质遗迹详细调查与评价,查明以峰丛、峰林、天坑、洞穴、峡谷、瀑布、伏流、河流景观带等为代表的243处地质遗迹的分布、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增强了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下,我国二、三级地貌阶梯过渡地带,右江盆地各孤立台地碳酸盐岩地质遗迹的发育特征与形成演化的科学认识,所提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将有助于促进地区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开展广西凤山县下牙地质文化村建设示范,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通过3年的工作,完成凤山县下牙村选点论证和调查评价,发现以弄留洞、石马湖等为代表的重要地质遗迹20处,发掘蓝衣壮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长寿养生等人文资源价值。以地质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主线,建立标识标牌等科普解说系统,建设广西第一家地质文化村科普馆;逐步完善地质文化产品、科普与科考活动产品、人文体验等产品设计开发;积极引导加强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地质文化村游客服务中心、石马湖观景台,交通条件明显好转;提出以“地质+生 态旅游”模式建设下牙地质文化村,满足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基本定位和申报要求;编制地质文化村建设报告,于2021年7月被正式授予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
四是组织编制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详细调查技术要求。在《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的总体轮廓下, 进一步加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的技术方法研究,细化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地质遗迹的调查内容,提升野外调查的规范性和指导性。在洞穴和天坑测量中,增强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和传统导线测量等手段交叉应用,编制《碳酸盐岩 地质遗迹详细调查技术要求(送审稿)》, 充实地质遗迹调查的技术方法体系。
五是推动贵州省丹寨县乡村旅游发展。深入对接贵州省丹寨县由当地村民组建的旅游产业专业合作社的需求,在其经营的打鼓井景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展专题科普解说示范。完成该景区6处重要地质遗迹的详细调查与评价,编制科普解说系列材料,包括景区导览图1 张、景区区位图1张、景区地质科普旅游线路图1张、景区典型地质遗迹科普解说牌8块,发表科普文章1篇,完成科普解说示范专题报告,全面提升景区的科普建设与旅游发展。 (史文强)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