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 三门峡盆地油气勘探钻获高产工业油流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三门峡盆地油气勘探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三门峡盆地面积4500平方千米,其油气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烃源岩未得到落实,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三门峡盆地的勘探程度较低。为全面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促进形成大型油气资源接续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中心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三步走”“三级跳”战略安排,组建创新团队,聚焦油气成藏关键地质问题,试获17.13立方米轻质油,发现了油气调查新区新层系,打开了南华北地区油气勘探新局面;初步圈定4个油气远景区,其中函谷关有利远景区估算地质资源量1.07亿吨;创新提出三门峡盆地油气成藏新认识,为我国中小盆地油气勘查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其主要成果如下:
一是豫峡地1井地层测试自喷获高产油流。该井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三门峡盆地部署的首口油气调查井,完钻井深达2299.88米,完钻层位为古近系小安组。在小安组钻遇气测异常31.5米/12层,录井揭示含油砂岩24.5米/8层;测井解释油 层20.8米/5层,差油层5.6米/2层,孔隙度 13.4%~20.6%,渗透率35.1毫达西~215.5毫达西。优选2012.3米~2027.6米层段3个油层10米进行测试,自喷24小时试获原油17.13立方米,原油密度0.8353克/立方厘米(20℃),动力粘度8.7毫帕·秒(50℃),不含水,属中孔中渗储层、轻质原油。
二是初步查明了三门峡盆地油气成藏关键地质问题。构建三门峡盆地地震-地质大剖面,落实双断式盆地结构,厘清三期构造演化过程及构造-沉积响应关系,首次落实了古近系小安组和坡底组发育优质烃源岩,提出了中央构造带发育“下生上储、自生自储、新生古储”三套油气成藏组合,为该井油气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初步评价三门峡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查明古近系原油形成于咸化-半咸化湖相沉积环境,认为灵宝凹陷和芮城凹陷为两个主要生烃中心,利用地震和非震资料,初步圈定油气有利远景区4个,其中函谷关有利远景区估算地质资源量1.07亿吨,具有进一步开展勘探开发工作的资源潜力。
四是形成“复杂地层长裸眼井段安全高效钻进工艺”。集成多种物探方法综合勘探, 有效克服盆地黄土塬地貌对油气勘探的不利影响,创新形成“复杂地层长裸眼井段安全高效钻进工艺”,有效缩短了勘探周期。 (张交东 刘旭锋 白忠凯)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