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轻灵飘逸的尘世沧桑

中国矿业报 评论 1天前

  轻灵飘逸的尘世沧桑

  ——走进严歌苓的文字世界

  ◎  吉春玲

  在一个琐碎繁忙的周日上午,忙完手头诸事,我随手翻开新到的《小说月报》。这时,隔壁朋友来串门,热情地向我推荐一本小说:“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就是电影《归来》的原著,写得特别好。不过我觉得女性写东西,笔调总是过于轻灵、飘逸。”说罢,还轻轻摇了摇头,仿佛把女性笔触的轻灵摇得更加飘忽。

  电影《归来》我至今未曾观看,但原著《陆犯焉识》我早已读完,还精心包了书皮,平整地收藏在书柜里。

  从小到大,我读过许多小说,严歌苓的作品却给我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美妙体验。她的文字虽宁静平和,却能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极为生动、跳跃的画面。严歌苓的小说,从开篇第一句起,便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读者阅读时,脑海里仿佛有一台放映机,自动播放着一幕幕精彩的画面。这些画面如此引人入胜,让人在阅读时陷入两难的纠结之中:既想一口气读完,知晓故事的结局,又不舍得错过任何一个字,想要细细品味每一个情景,在其中留恋、思考、回味,可又迫不及待地想要切入下一个场景。自从读了严歌苓的小说,遇到同样喜爱读书的人,我总会下意识地想要把她的作品推荐给对方。

  就像朋友所说,在《陆犯焉识》中,主人公陆焉识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在严歌苓的笔下显得轻盈而自然。他遭受的那些不堪、磨难,以及施难者人性中复杂灰暗的一面,只有在读完作品后,读者才会回过神来,忍不住唏嘘感叹。读者沉浸在严歌苓用文字构建的画面中时,看到的是陆焉识对现实苦难的漠视、对心中追求的执着,他只是一味勇往直前。有些作品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读者在读完之后,才涌起难过、欣喜或是难以名状的情绪。看到陆焉识被关在漆黑无光的地窖里仍坚持写作,我心中满是庆幸,庆幸自己还有一份收入,能维持读书这一爱好,也不禁回想起年少时从家人手中接过小说和影评时那份满心的好奇。

  一次午休时,我和同屋的人感慨严歌苓的绝妙文笔,同屋推荐道:“严歌苓还写过一本《扶桑》,写得特别好,特别细腻。”几天后,《扶桑》便通过快递到了我手中。

  周六清晨,吃过早饭,我便坐在床上,捧起《扶桑》细细品读。不知不觉,六个小时过去了,我沉浸在书中,跟着一名叫扶桑的女子,从湖南的半山腰,一路来到大船的舱底,漂洋过海,踏上美国的海岸,走进尘土飞扬、屋舍简陋的唐人街……扶桑的经历,处处渗透着历史的无奈与挣扎,厚重而深沉,同时也充满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与交融。

  我与严歌苓从未谋面,也没有刻意夸赞她的必要。然而,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中生活久了,通过她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世间无数鲜活的瞬间。通过她的作品让我更加珍视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我也开始用心去经营,努力将它们变成自己欣赏的小小“作品”。其实,一场音乐会、一件展品、一部小说、一组摄影作品,只要创作者用心刻画,都能让观众或读者身临其境、沉醉其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沉淀。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