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地质工作的文学书写 ——读《红土地上的地质人》有感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1-08-02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建设的基础,其重要性受到格外的重视。多年前,老作家徐迟写的短篇报告文学《地质之光》,讲述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专业报国的故事,这篇作品对于人们了解地质、认识地质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地质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若不是具备专门的地质知识或者从事过地质实际工作,要想轻轻松松写出地质主题的文学作品,绝非易事。也许正是其地质科技的专业性,很多人想写地质主题的作品,只能望而却步。刊发了2021年第7期的中篇报告文学作品《红土地上的地质人》,读来让人眼睛一亮,作品融专业性和文学性一体,是近年来地质主题难得的优秀之作。

  陈国栋(右)在中华钨矿公司旧址采访

  这部报告文学的作者是陈国栋,现任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多年来在地质报告文学园地里深耕细作,推出《燃烧的冰》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他有多年的地质一线工作经历,在地质科研部门和地质专业媒体做过负责人,在地质和文学的两端游走,使得他对于地质主题的文学创作格外敏感、也格外“挑剔”。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早在3月份,他就谋划新作。他来到江西赣南,进行深入细致地采访,查阅历史文献,随即完成了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作品《红土地上的地质人》。

  在这部作品中,陈国栋以扎实的史料、可靠的数据以及质朴的文字,对赣南地质工作的昨天和今天进行了生动的“画像”。我们都知道赣南是中国红色政权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赣南因有丰富的钨矿资源而被誉为“世界钨都”;因发现新类型稀土矿,其勘探和成矿理论成果在国内外首创,奠定了中国稀土产业在世界领域的龙头地位。

  对于赣南的红色地质开采,我是颇有兴趣的。这也是这部报告文学作品的亮点之一。在赣南,铁山垅钨矿是有名的矿藏。矿藏资源对于红色政权的发展、红军的生存和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1931年,红军正式组织开采,并设立了“公营铁山垅钨矿”,随后成立了中华钨矿公司。这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第一个公营企业,先后3500名矿工从事开采,毛泽民任公司第二任总经理。1931年~1934年,铁山垅钨矿共生产钨砂7830吨,收入达620万块银元,占当时苏区财政收入的70%,成为新生红色政权的重要财源,铁山垅钨矿也因此成为红色中国的第一矿。红军长征时,中华钨矿公司铁山垅矿区有157名矿工加入了红军和游击队,仁凤山矿区有500多名矿工参加了革命队伍。

  那个年代的矿藏勘探与开采,没有先进的技术,现在无法想象当时的红军和矿工们,克服了多少困难,但是他们凭着干劲和智慧,硬是在红色中国历史上,为地质工作写下了精彩之笔。这其中的人和事,离我们的这个时代已渐行渐远,但是应该铭记,这是中国地质工作的荣光。在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中,专门讲述了矿工谢宝金的传奇经历。谢宝金身高近1.9米,力气大,平时能挑起200斤的担子。中央红军长征时,他加入到队伍,并负责护送红军唯一的手摇发电机。这台发电机,如同党中央的“耳朵”和“眼睛”,是红军和外界联系的重要器材。从赣南到陕北,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他和战友历经千辛万苦,硬是把这台68公斤重的发电机送到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赣南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还在继续。在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中,详细讲述了位于赣南会昌县的周田找到大型岩盐矿的故事。赣南不仅是一片红色热土,也是矿藏云集的宝地,这里的地质工作者不仅在矿藏开发中斗志昂然,还积极与全国有关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地质科研,1988年,“江西省新类型重稀土矿发现勘探及成矿理论”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即便是在今天看来,这都是足以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成就。如今在赣南的红土地上,已经发现了103种矿产,探明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70%,这里是”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

  如今的地质工作,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工作职能也在发生转变,地质工作绝非单纯的地质勘探与开采,在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美丽中国建设等诸多方面,已经担当起大任。赣南的地质人,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乡村振兴等统筹推进,现在的赣南红色大地,正在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在广袤的国土上,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有关地质的故事太多太多,陈国栋在地质主题的报告文学书写中,以赣南大地作为切入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总体而言,我阅读《红土地上的地质人》,从报告文学写作的角度而言,带来三方面的启示:首先是红色基因与科技工作的文学表达,有着很大的挖掘空间,而这正是当前报告文学书写中的短板;其次是科技题材的报告文学书写,不能大而化之更不能泛泛而谈,要立足一个点,以点带面,如何选好这个点,则考验作家的眼力和笔力;最后是科技题材的报告文学书写,其落脚点还是要塑造具体的人,通过人的故事呈现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归根到底,把人的故事写好了、写活了,报告文学就有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陈华文,博士、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近年出版《大地文心》《最是书香》《家国书事》《书山问道》《山河气韵》《寻找文心》等文学评论集,获得大地文学奖(评论奖)、中华宝石文学奖(评论奖)等奖项。)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