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校所能”回应“产业所望”
——江西理工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纪实
完成超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永磁变频快速沉积、稀土资源闪速煅烧制备等30余项技术攻关,实现稀土永磁磁悬浮轨道交通系统、草酸稀土闪速煅烧制备高纯稀土氧化物等十余项成果转化落地……这是由江西理工大学牵头组建的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成立不到两年交出的短期成绩单。
做好稀土文章,正是作为地方高校的江西理工大学突围“双一流”的主要抓手。“围绕稀土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建设‘学科特区’,用‘学校所能’回应‘产业所望’,打开了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之门。”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斌说。
审时度势 学科特区脱颖而出
“因钨而生、因铜而兴、因稀土而跨越。”这是业界对江西理工大学发展历程的形象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担负着振兴国民经济的使命诞生在赣南,并构建了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一批强势学科专业,之后成为国内首个开设稀土工程本科、成立稀土学院,并以学科专业链对接稀土全产业链的高校。
江西理工大学出台系列政策文件,稀土学科特区建设兴起。在学科特区建设中,学校重点建设矿业、冶金、材料、机械等与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主体学科,重点打造矿冶材特色优势学科群,设立材料冶金化学学部。目前,依托稀土学科特区政策及人才优势,该校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江西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产品“永磁磁浮技术工程示范线-红轨”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中外客商的关注。
江西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产品“永磁磁浮技术工程示范线-红轨”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中外客商的关注。
学研融合 创新平台效应凸显
“我们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就是希望尽快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创新优势。”江西理工大学杨幼明教授团队近年来扎根龙南县,和广晟有色、龙南南裕等稀土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目前,校企携手成功研发“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钙盐浸矿提取稀土工艺技术”,解决了多个瓶颈问题,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固废排放。杨幼明表示,该科技成果已于今年初被中国稀土学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紧扣做强稀土研究,江西理工大学着力打造稀土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学校已获批组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稀有稀土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重要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学校获批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高水平平台中,有一半与稀土产业相关,几乎覆盖了稀土全产业链。”该校科学技术处负责人表示。
搭建好的平台,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开展对口合作,聘任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等高端人才组建中澳REEM国际研究院和中乌新材料(江西)研究院。近年来,学校牵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稀土资源绿色提取与环境保护技术与集成”等课题100余项,获批专利科技奖励30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9000万元。
江西理工学牵头组建的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正式入驻中国稀金谷。
助力发展 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日前,江西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江西省100例数字经济优秀案例名单,江西理工大学“稀金谷大数据平台助力产业智能制造”案例位列其中。该平台抢占稀土信息制高点,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攻关提供智力支持,助力“稀金制造”向“稀金智造”转变。
这是学校依托学科、人才、专业优势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江西工业强省战略和“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对接赣州市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六大主攻方向”布局,充分发挥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近年来,江西理工大学将学校智力资源优势和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致力培育和转化高水平科研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智能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红轨”项目在兴国落地转化,以重大工程应用带动稀土永磁产业集群发展;在第三届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上,学校现场签约项目总金额近3000万元,并被授予首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陈琰)
评论
已有0条评论